豐衣足食的現代,要吃到肉品早已不是什麼困難事,而處處都是美食的台灣,各式小吃,應有盡有、好不豐富。而其中「豬肉」更是經常被拿來當作材料發揮;平平都是豬肉,但各種不同部位其實都各有不同的特色、名稱,當然,也都會有各自適合的料理方式!現在就讓小邊來告訴你吧…
《豬豬前段:豬頰、肩頸、肩胛》
•豬頰肉
肉的紋理看似菊花,因此又稱菊花肉!位於豬的臉頰靠近嘴巴,由於豬兒們每天都會使用該肌肉咀嚼,所以吃起來口感特別有嚼勁,也因為運動量大血紅素多,此部位顏色紅潤。
代表料理:台灣傳統小吃「黑白切」。
•肩頸肉(松坂肉)
位於豬前腿上面,靠近頸部的扇面骨一塊長扁圓形的嫩肉。什麼?這樣講你聽不懂,那我換個說法好了,大名鼎鼎的「松阪肉」指的其實就是這裡!這邊因為它的口感特別好,入口有松阪牛的細膩感而得名,每隻豬豬僅有兩小塊松坂肉,讓這裡成為整頭豬最珍貴的地方;有油脂卻不過軟,吃起來有脆感,肉色較白。
代表料理:這邊實在太好吃,你隨便料理都可以。
•肩胛肉
位於豬前腿靠近背的部位,屬於豬豬身上運動量較大的部位,口感軟硬適中。
→上半部為「梅花肉」油脂分布均勻,料理最常使用的部位,有筋有肉、口感佳。
代表料理:叉燒、火鍋肉片、燒烤肉片。
→下半部為「胛心肉」市場人稱「ㄍㄚˋ心」的就是它。油脂分布少,經常被拿來做成絞肉。
代表料理:水餃、包子、肉餅、丸子。
•前腿肉(前蹄膀)
這個部位的肉質口感Q彈,皮厚多筋有嚼勁、油脂少、膠質多。
代表料理:德國豬腳。
《豬豬中段:背脊、里肌、腹劦》
•背脊肉
背脊部位的肉包括:大里肌、肋排、排骨等。這個部位通常是大塊的瘦肉。
代表料理:排骨、豬排、紅糟燒肉、糖醋里肌等。
•小里肌
又稱做腰內肉,是背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,也是豬豬全身最瘦的部位,熱量也最低!小里肌肉質非常軟嫩,肉味較淡、無骨且不帶筋。
代表料理:豬排、嫩煎里肌排。
•腹脅肉 (五花肉/三層肉)
來了!大家熟悉的五花肉、三層肉就是指腹脅肉!含大量油脂,肉味強烈。
代表料理:東坡肉、肉燥、梅乾扣肉。
《豬豬後段:後腿、後蹄膀、豬腳》
•後腿/後豬腱
這邊跟小編的腿一樣,被稱為腿庫,沒有筋絡,肉質緊實細膩有勁,非常耐長期煮滷。
代表料理:滷肉、滷豬腳。
•豬腳
位於蹄膀之下的部位,適合用來滷煮或是紅燒。
代表料理:紅燒肉、滷豬腳
•蹄花
豬腳下的部位,軟嫩Q彈、脂肪少,膠原蛋白豐富。
代表料理:花生豬腳。
其他你可能有興趣的消息,快來看看吧!